切除子宫易导致骨质疏松,警惕
日前,笔者接触到一名女性患者,50岁,因为2年前跌伤小腿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本次是来拆除钢板的。笔者不由好奇,一般患者都是术后1年取内固定,为什么这位患者拖延至两年?
患者说,术后1年复查时骨折仍然没有愈合,今年总算愈合了,这才来拆钢板。笔者观察到患者X线骨折线已经消失,但骨痂稀少,骨皮质菲薄,十分疑惑为什么她骨折愈合如此缓慢?追问病史后,才知道患者于5年前因子宫疾病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上次也是轻微扭伤就骨折。
切除子宫与骨折,骨愈合有关系吗?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可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子宫切除是妇产科最常施行的一种手术,对于术后骨量、骨密度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
一项针对子宫切除术后及同龄正常女性的研究表明,随术后时间延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切除组发生低骨量的危险是正常组的3.74倍。子宫切除组与子宫+单附件切除组、子宫+双附件切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分析:
骨密度值与术后时间负相关,手术后时间越长,骨密度值下降越明显。骨密度值下降在术后1年即可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骨丢失加重,骨密度值下降,骨峰值和骨丢失率是决定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当骨峰值水平确定后,决定绝经后妇女骨量及骨质疏松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骨丢失率。术后时间不同,骨丢失率也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年龄的增加,另一方面,雌激素水平的逐渐降低,导致骨丢失加重,骨密度值降低加重。
解读:
子宫切除对患者远期的卵巢功能、骨量有影响,骨丢失加重,子宫和卵巢同时切除,骨丢失更加明显。骨密度值与手术范围负相关,切除部件越多骨密度下降越快,随手术范围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子宫+单侧卵巢切除组及单纯子宫切除组的骨密度比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且子宫+附件切除组的骨密度比单纯子宫切除组低,表明单纯子宫切除即使保留双附件也使患者骨密度降低,所以子宫不可轻易切除。
研究显示,非绝经期妇女子宫切除后骨丢失加速、骨量减少甚至发生骨质疏松症,与未行子宫切除术女性相比差异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减退,一方面是切断了子宫动静脉的卵巢支,使卵巢血液供应减少,加速了卵巢功能耗竭的过程;另方面由于子宫不仅是激素的靶器官,其本身也能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切除子宫改变了排卯及激素活性,使卵巢甾体激素的产生减少,影响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尤其是早期卵泡发育的启动,术后易发生卵泡期延长和黄体功能不全,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的惰性类似绝经状态。
(2)目前已知子宫可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内皮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皮生长因子(BGF)、转移生长因子(T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其中多种细胞因子与骨代谢关系密切。
总之,子宫切除后骨丢失明显,骨量丢失与年龄、手术年龄、手术范围、卵巢功能状态均有关。子宫在骨量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子宫切除后,尤其手术年龄50岁,不论手术是否保留卵巢,均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临床手术应尽量考虑子宫的非生殖作用,避免盲目切除子宫。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佝偻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神经精神症状上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惹。骨骼的变化随年龄、生长速率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可出现卢骨软化、肋骨串珠等。骨软化症多发生于成人,多见于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骨痛、肌无力和骨压痛。
症状包括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紧张以及痢疾腹泻。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它被用来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症,关节痛等等。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通过添加合适的维生素D和镁可以有效的提高钙离子的吸收度。除此以外,维生素D还被用于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机率,对免疫系统也有增强作用。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
作用疾病美国科学家一项为期40年的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剂维生素D能把罹患乳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的风险降低一半。阳光照射在皮肤上,身体就会产生维生素D,这部分维生素D占身体维生素D供给的90%。维生素D可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
癌症专家说,有关这种"阳光维生素"防癌作用的证据十分充分,公共卫生部门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提高人们体内的维生素D的水平。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乏维生素D可能对身体极其有害。据认为,心脏病、肺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形成都与缺乏维生素D密切相关。维生素D的作用不可低估:
心脏病:维生素D可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而胰岛素耐受性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肺病:肺部组织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修复和"改造",由于维生素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它可能对肺的修复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据认为,维生素D对调节细胞繁殖起到关键作用-癌症患者体内则缺乏这种调控机制。因此,通过防止细胞过度繁殖,维生素D就能预防某些癌症。
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会杀灭人体自身的细胞。科学家认为,维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他们认为,它也许能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高血压:维生素D为颈部甲状腺上的副甲状腺所利用。这些腺体分泌出一种调节体内钙水平的激素,钙则帮助调节血压,但科学家尚未完全理解这一过程。
精神分裂症: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大概与出生前几个月的日照情况有关。缺乏日照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科学家认为,这会改变胎儿大脑的发育。
多发性硬化:缺乏维生素D会限制人体产生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这是维生素D3的一种激素形式,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它的缺乏可能提高患上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可坚固骨骼,预防儿童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症。
美国科学家评估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每篇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两者关系的论文后说,要保持身体健康,每天需服用国际单位(25微克)的维生素D。他们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撰文说,维生素D缺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的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越来越高。这两种现象合并起来看,意味着维生素D缺乏或许是每年数千患者因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过早离开人世的原因。这些科学家建议的维生素D摄入量是美国维生素D建议摄入量的2.5倍。英国没有官方的建议摄入标准,但每年从10月到次年3月的短暂白昼和漫长黑夜意味着冬去春来时60%的英国人体内维生素D不足。
由于对维生素D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国都开始修改有关日光浴危害的警告。澳大利亚癌症理事会协会首次承认,晒太阳有利于健康。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癌症专家们在锡德里克?加兰教授的领导下,回顾了年-年发表的63项讨论维生素D与癌症关系的论文。他们发现,在日照较强的美国东部地区的居民因倾向躲避阳光照射,缺乏维生素D的可能性较大,患癌症的风险也较高。
维生素D可降低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根据新的研究,维生素D可降低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研究者从两项新研究发现,与摄入足够维生素D的妇女相比,没有摄入足够维生素D的妇女在患认知障碍和智力下降方面的风险更大。
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人们主要从富含脂肪的鱼类、黄油、奶酪和强化牛乳中获得。在阳光下,身体自身也能够可以产生维生素D。
第一项研究是由阿波里斯市一所医学中心的Slinin领导,研究发现维生素D摄入量低的女性在认知能力下降方面的风险更大。
Slinin和她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参与整骨骨折研究的名女性的维生素水平。这些妇女也参与了被称为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的心理能力测试。
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的妇女每毫升血清中不足10毫克维生素D,这是患有认知障碍的底线,维生素D水平低或低于每毫升20毫微克的妇女,其中有认知障碍的妇女与智力下降的高风险有关。
医院的Annweller博士带领了第二项研究,研究观察了来自流行病学的骨质疏松症的图卢兹序列。
Annweiler和他的团队发现,与没有患神经疾病的妇女相比,患有阿茨海默氏症的妇女维生素D摄入量低。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患有疾病的妇女每星期维生素D的摄入量平均为50.3毫克。研究人员发现,患有其他形式痴呆症的妇女每星期维生素D的摄入量平均为63.6微克,而没有患病的妇女维生素D的摄入量每星期为59毫克。
这两项研究均发表在《老年病学》学报上。研究人员说,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的重要性,不管是通过食物、补充剂还是暴露在太阳下。
预防蛀牙:维生素D可以有效预防蛀牙
美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能提高骨强度,还可以防止蛀牙。
研究回顾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有关这个主题的临床试验,涉及大约有名来自几个不同国家的年龄在2岁至16岁之间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与蛀牙患病率降低有关。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进行的试验分析研究,孩子们要么被给予富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或其他产品,要么暴露在阳光下。结果发现,维生素D确实降低了蛀牙患病率。
但Hujoel提醒说,对这项研究的回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小心解释这个系统的回顾信息。这个试验的弱点可能导致结果存有偏见,因为大多数的试验参与者生活在不同于今天的时代"。
维生素一直和许多健康益处相关联,先前的研究表明,摄入较高维生素D的老年人骨折风险降低。其他的研究显示,服用维生素D和钙会延长寿命,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可能会导致东亚抑郁症。维生素D可以维持情绪波动幅度,防止更年期的女性体重增加。
人体与钙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各种物质的参与,这些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和地球表面的元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元素除碳、氢、氧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统称矿物质(无机盐)。目前能测定的人体内的无机盐有20余种。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以晶体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我们身体中的矿物质约占体重的5%,钙约占体重的2%。身体的钙大多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约占总量的99%,其余1%分布在血液、细胞间液及软组织中。
钙除了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直接影响身高外,还在体内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对维护机体的健康,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钙能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动,调节酶的活性作用;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激素的分泌。血液的凝固、细胞粘附、肌肉的收缩活动也都需要钙。钙还具调节心律、降低心血管的通透性、控制炎症和水肿、维持酸碱平衡等作用。人体对钙的需要可以通过食物中获得。但钙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受众多因素影响;如:膳食的成份、体内钙及维生素D的状态、生理状态(包括生长、孕妊、哺乳、性别、年龄等)。应注意避免一些干扰钙吸收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于钙吸收的条件,以使机体得到充分的钙。从食物中补钙以乳类及乳制品为好,因其含钙量大,吸收率高,如毫升牛奶中钙含量达毫克。另外,水产品中的虾皮、海带含钙量也较高。干果、豆类及其豆制品、绿叶蔬莱中含钙也不低,都是钙的来源。膳食中一些因素会影响钙的吸收,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盐、纤维素、草酸容易与钙结合成难溶性的盐,降低钙的吸收。膳食中的乳糖、维生素D及某些氨基酸则能明显增加钙的吸收。如,在婴儿膳食中含乳糖的配方饮食钙的吸收率可达60%,而不含乳糖的膳食钙的吸收率仅为36%。特别添加的维生素D,其吸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是当前利用率最高的补钙制品。钙的推荐每日供给量标准如下:从初生到10岁儿童毫克,10~13岁毫克,13~16岁毫克,16~l9岁毫克,成年男女毫克,孕妇毫克,乳母毫克。青春期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钙的需要量也相对最大,可达成人需要量的2~4倍。要特别注意补充。钙是人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使人体各器官能够正常运作。钙在人体内是由甲状腺与甲状旁腺进行调节,并且在血钙与骨钙之间维持动态平衡。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盐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盐。正常人体内钙的含量为~克,约占人体重量的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之中。另外,1%的钙大多数呈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与骨钙保持着动态平衡。机体内的钙,一方面构成骨骼和牙齿,另一方面则可参与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影响各个器官组织的活动。钙与镁、钾、钠等离子保持一定比例,使神经、肌肉保持正常的反应;钙可以调节心脏搏动,保持心脏连续交替地收缩和舒张;钙能维持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递;钙能刺激血小板,促使伤口上的血液凝结;在机体中,有许多种酶需要钙的激活,才能显示其活性。
组织湿组织含钙量(mg/kg)心76.15肝64.13肾.30脑80.16脾84.17胎盘.50皮肤.34神经.50平滑肌.66骨骼肌52.10软骨.52~.80钙与年龄胎儿期人的一生都需要补钙。从胎儿第3个月开始,胎儿对钙的需要量骤然增加,母体低钙将直接影响胎儿的身高、体重、头颅、脊椎及四肢的发育。若母体继续缺钙,孕期会造成腿抽筋、流产、难产、骨盆畸形,甚至出现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癫痫、蛋白尿、水肿等,严重危及胎儿和母亲的生命。为避免以上问题,孕期的钙摄入量为每日~毫克。当膳食钙摄入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新生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此阶段出现胎儿自生的低钙期,以激发钙的自稳系统的启动,此阶段需要从母乳中摄取大量的钙营养,由于母乳中缺少维生素D,如在出生2周后未及时补充,可能会出现低钙、惊厥、哮喘等危险症状。
婴幼儿期婴幼儿期(出生~3岁):此阶段为人一生中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大脑和身体迅速发育,乳牙长出,此时体内的钙量将直接影响到前期的生长发育。如果缺钙可能出现出牙迟、厌食、多汗、枕秃、鸡胸、O形腿、X形腿,并会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肠炎等,给生活和成长带来不便。
学龄前期、学龄期到青少年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到青少年期(3~18岁以前):此阶段成长速度较快,脑的重量增加,脑的内部结构发育完全,恒牙长出,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到青春期后骨骺逐渐愈合,身高的增长开始变慢并逐渐停止,补钙错过这个阶段,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状态。
成人期成人期(18~45岁):此阶段体内骨钙储存达到最高峰,但这一时期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加大,会消耗掉体内大量的钙,这一时期如果不补钙,将会引发各种老年性疾病
中老年期中老年(4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大量的钙营养被消耗,需从骨骼中将钙调入血液,造成骨密度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钙丢失可达30%~50%。长期地将骨钙调入血液,可能导致血管、组织、细胞内的钙量增加。随之,血管壁、心肌、肾脏中钙淤积,造成周身麻木、神经衰弱、情感淡漠、便秘、嗜睡、性功能减退、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结石症、肿瘤等多种老年性疾病。在此时,甲状腺的C细胞会分泌降钙素促进骨钙还原,在还原过程中又形成了游离钙在大骨节边缘的异位沉积——骨质增生,也就是说,骨质增生是由于缺钙而引起的。这些病理和生理变化致使很多中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困扰。
营养价值钙享有“生命元素”之称,20岁以后的女性尤其需要补充。这是因为,自20岁起,骨质密度即开始缓慢减少,30岁以后减速逐渐加快,从而为骨质疏松症等骨病埋下祸根。此外,缺钙也是导致女性衰老的一大因素,因此补钙对女性来说再重要不过。专家建议,成年妇女每日至少摄取毫克钙。若在怀孕期、哺乳期或绝经期,则须加至毫克。其最佳来源有乳制品、豆类、绿色蔬菜等
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上一篇文章: 缺钙真的只是抽筋吗看完没有不吃惊的
- 下一篇文章: 微量元素要不要补,怎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