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骨骼维生素D3三
生命骨骼维生素D3(三)
维生素D3的流行病学
国内外不同地区维生素D3水平1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3不足的发生率高达30%~80%,老年人、较贫困地区的发病率可能更高,全球近10亿人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且逐年上升。40%~%欧美老人存在维生素D3缺乏;50%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药物治疗时存在维生素D3不足[25(OH)D3水平小于30ng/mL(75nmol/L)]。维生素D3缺乏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问题。
一项18个国家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维生素D3临床研究显示,所有国家地区普遍存在维生素D3不足或缺乏。发病率:拉丁美洲:53.4%、欧洲:57.7%、中东:81.8%、亚洲:71.4%、澳大利亚:60.3%。
张萌萌等对吉林省(43°N地区)20~80岁健康人群25(OH)D3水平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外不同地理纬度国家、地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31.7°N地区)20~49岁健康男性25(OH)D3水平高于北京市(39.9°N地区)同年龄段健康男性;广州市(23.1°N地区)、贵阳市(26.5°N地区)20~59岁健康人群25(OH)D3水平高于上海、北京同年龄段人群。吉林省健康男性、女性血清25(OH)D3水平低于上海、北京、广州、贵阳、岳阳市健康人群,低于白俄罗斯(53°N地区)、波兰(50.3°N地区)、乌克兰(47.3°N地区)、匈牙利(47.5°N地区)、西班牙(18.1°N地区)健康人群。
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在中国妊娠妇女中十分普遍,对孕妇的维生素D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0.5%研究组内孕妇维生素D3水平低于30ng/mL,其中,维生素D3不足(20~29ng/mL)占21.9%,维生素D3缺乏(<20ng/mL)占68.6%,维生素D3充足仅占9.5%。应考虑对妊娠妇女实施基础的筛查及预防性措施。
维生素D3的影响因素2环境因素(香烟、空气微粒、吸入性氧化剂等)、日照、地理纬度、年龄因素、皮肤因素、种族、人工紫外线(UVR)等都影响维生素D3的合成。
日光紫外线是影响维生素D3合成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冬季阳光照射时间短,且通过大气层的紫外线B减少,尤其高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少,人们又缺少户外活动,都影响维生素D3合成。Johnell认为居住地区纬度影响维生素D3合成,并与人群骨折发生有关。每离开赤道10°,髋部骨折风险增加0.6%。
研究表明,随年龄增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水平下降,维生素D3合成减少。女性25(OH)D3水平低于男性,这与女性长期使用防晒霜和防晒用品,户外活动较少,尤其是上班族早出晚归,中年妇女则以操持家务时间居多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与传统服饰以及肤色有关,一般女性需要遮盖身体以及头面部,而且皮肤黑色素是天然的防晒霜,这些均可以阻挡阳光照射至皮肤,致使维生素D3合成减少。
此外,饮食结构、季节因素、海拔高度等都能影响维生素D3的合成。
维生素D3参考范围3根据Holick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维生素D3水平判定标准,维生素D3水平范围见下表。
维生素D3水平(ng/mL)定义
血清
维生素D3缺乏
<20
轻度缺乏
10~20
中度缺乏
5~10
严重缺乏
<5
维生素D3不足
20~29
维生素D3充足
30~
维生素D中毒
>
维生素D3水平监测41,25-(OH)2D3含量的测定方法难度较大,血浆半衰期约为4h,水平仅为25-(OH)D3的1/0,并受血PTH、钙和磷的精细调节。而25-(OH)D3在血中水平高、半衰期较长(2~3周)、生物活性稳定,同时是合成1,25-(OH)2D3的前体,推荐采用血清25-(OH)D3监测血清维生素D3水平。
多种方法用于检测血清25-(OH)D3水平:酶免疫分析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CPBA)、放射免疫法(RIA)、化学发光(CLIA)、电化学发光(ECLIA)。
不同的检测方法,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受可控生物学变异与不可控生物学变异影响。
本文作者为《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主编,原文发表在《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第11期,转载须经授权。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第18天技能30天通关计划
- 下一篇文章: 父母对钙VD认识和使用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