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命D的9种功效及副作用
维他命D(VitaminD)是最常被低估的营养素,一般对于它的印象在于促进钙质吸收,但越来越多科学证据发现,维他命D其实是荷尔蒙的一种,能作用所有组织的受体,让身体发挥更强大的效能。
维他命D缺乏也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发炎、神经型退化疾病(失智症)、癌症、糖尿病、自体免疫等。
目前尚无一种营养素、药物、荷尔蒙能像维他命D一样,能得到如此多且对人体有益的科学验证。。
维他命D缺乏有多严重
对于全世界来说,vitaminD缺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女性(由于过度防晒与不容易自食物中摄取),据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口未能到标准建议值(大约是每7人就有1人)。
举美国的例子来说,大约有39%属于极度缺乏(小于20ng/mL),另外25%属于不足,也就是说有64%的人口缺乏足够vitaminD来维持身体良好运作。
维他命D被推荐的科学实证功效(好处)
1.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发时节,尤其是气温急遽下降时,常引发血管收缩,造成血压骤升,容易引发心血管症状。
其中心肌梗塞更是致命杀手,即使血管只堵塞百分之三十,也可能因压力造成斑块或血管爆裂,造成血流受阻,引发致命危机。
维他命D缺乏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非常常见,因此在这类疾病上,维他命D可被视为预测疾病发生的独立因子(包括中风及心脏病)。
在一则研究中发现,女性体内vitaminD浓度较高者(前三分之一)能降低68%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相较于最低的后三分之一),而男性则能降低44%的风险。
相反来说,假如体内vitaminD浓度均处于低浓度,则会提高42%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64%的中风发生率。
2.疲劳现象
疲劳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若放任不管,未彻底找出潜在原因,长期将导致各种身心症出现。
而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常用的消除疲劳疗法,像是泡澡、听音乐、吃美食、按摩等,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大多无科学根据。
一则双盲对照研究发现(为期4周,对象为位健康情况良好,但缺乏维生素D患者/25(OH)D??20?μg/L),相较于安慰剂,维他命D疗法能显着改善受试对象的疲劳评估量表分数(fatigueassessmentscale)。
亦即疲劳的改善程度较大。而这些改变也与血液中的25(OH)D浓度上升有相互关系。
3.勃起障碍及男性荷尔蒙(睾固酮/testosterone)
勃起功能障碍大约影响五分之一以上的男性人口,75岁以上的男性约有80%的发生率,最常见的原因便是由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所引发。
而在年长者男性人口中,睾固酮及维他命D浓度过低常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显着相关(美国人口约有三分之二的25(OH)D浓度小于30ng/ml)。
一则前瞻性研究指出(prospectivestudy,追踪期1年,对象为位vitaminD水准小于30?ng/mL的中年男性),短期补充高剂量维他命D有助于改善睾固酮过低、勃起困难及代谢症候群症状(如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身体品质指数)。
背后机制与维他命D的改善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一氧化氮制造、舒张血管、雄激素受体结合有关。
4.大肠激躁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
大肠激躁症属于一种肠道功能异常的疾病,主要特征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及肠道蠕动失调。
根据调查,此病的女性盛行率是男性的2倍,越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发生率越高,约达到总人口的10%。
由于成因复杂(心理因素、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感染、发炎、免疫失调等),部分的临床用药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许多替代疗法因应而生。
一则双盲对照研究(为期6个月,样本数90人)指出,维他命D(IU,隔周服用)有助于改善大肠激躁症患者的症状(包括:腹痛,肠胃胀气,腹鸣,整体胃肠道症状)。
除了症状改善,大肠激躁症评分(IBSseverityscoresystem)及生活品质分数(IBS-QoLscores)也有显着进步(相较于安慰剂)。
5.精神分裂症发生率(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认知、情感、思维等心智障碍相关的脑部疾病,患者常出现超乎现实的想法及行为,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工作及自我照顾能力,由于好发于年轻族群,因此又称青少年思觉失调症。
研究指出,维他命D缺乏者有较高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背后机制可能与维他命D能调节PRODH/prolinedehydrogenase,降低脯氨酸浓度有关)。
*脯氨酸(Proline)是一种神经调节物质,浓度过高与智商下降、认知受损及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与住院期有正相关。
另外一则针对女性的研究也发现,饮食中摄取较多的维他命D明显能降低37%的精神失调相关症状(psychotic-like)。
6.睡眠障碍(针对原本vitaminD浓度较低者)
睡眠障碍在过去40年来几乎已成为一种流行病,而睡不着背后的原因可说是有千百种,至今尚无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可根治。
唯一发现的是,长期睡眠障碍会造成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忧郁、慢性疼痛等。
部分研究指出,睡眠障碍也可能与维他命D缺乏有关,而相关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能发挥荷尔蒙作用,并结合脑部受体,达到调节睡眠的效果,但仍待更多报告验证。
而另一则研究也发现,补充维他命D有改善睡眠的效果,但这则实验是针对慢性疼痛患者。
7.住院患者死亡率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后才了解什么叫疾病,及病症的相关知识。而医院的照护虽然可救你一命,但平常没遇到紧急事件,医院,通常不容易决定,医院通常有既定印象,医院,就很难出来了。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曾刊载一篇论文(NEJM),探讨体内维他命D浓度与加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患者死亡率关联。
结果发现,维他命D缺乏者有高达45%的死亡率(正常值者只有16%),这显示出vitaminD缺乏竟会提升3倍的急症住院患者总死亡率。
另外,近期也不断有研究证实这个论点。在一则针对名加护病房患者的研究发现,若vitaminD浓度低于12ng/mL,则有32.2%的死亡风险,而高于此数值者仅有13.2%,两者之间有近2.5倍的差距。
尽管如此,仍有研究指出住院期间大剂量补充维他命D并无法带来立即保护效果,这说明要达到上述降低死亡率效果,必须是建立在连续的基础上,也就是平时就要维持体内vitaminD的水平。
8.胰岛素阻抗,罹患糖尿病风险
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打开细胞闸道,使血糖进入细胞(降下血糖),当胰岛素开启闸道的过程出现问题时,便造成血液中糖分过高,且细胞得不到血糖,失去能量来源,这现象便称为胰岛素阻抗,同时也是糖尿病的前兆之一。
在血糖耐受性测试发现,体内vitaminD浓度较低者(50nmol/L或更少),较容易产生胰岛素阻抗及beta胰岛细胞障碍(相较于较高者),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另一则针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也发现,受试者服用vitaminD(每日IU,连续16周)具有改善beta胰岛细胞功能、降低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效果(未服用的对照组相关数据均往下恶化)。
9.自体免疫病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分子最有效的武器,如因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细胞无法分辨敌我时,便出现自己攻打自己的荒谬现象(即自体免疫)。
一直以来,维他命D因具有免疫调节的效果,因此在自体免疫疾病的发作与恶化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第一型糖尿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牛皮癣、克隆氏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而流行病学观察也一再发现多种自体免疫疾病与维他命D浓度过低有关,而藉由额外补充能回复调节型T细胞数量至正常值,具有防止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效果(自体免疫的最大特征)。
另外,多则研究指出,维他命D与个别自体免疫疾病的关系如以下:
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活耀程度。
减少发展为第一型糖尿病的风险,保护胰岛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
降低4成罹患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
维他命D的主要(食物)来源?
人体可藉由太阳中的UVB辐射与体内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作用而产生维生素D,因此每日适当的阳光曝晒有益于加速维生素D生成注22(但长期过度使用防晒乳会阻挡UVB,并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
另外,也可藉由食物补充维生素D(但来源及含量均较少),如富含油脂的鱼类(鲑鱼、鳕鱼、沙丁鱼),或直接补充鱼肝油也可以。
根据研究,维生素D的制造能力会随年纪而下降,70岁时的制造能力仅为20岁时的四分之一,且从食物中吸收率较差,因此年长者是容易缺乏的族群。
维他命D有副作用吗?
一般来说,在正常剂量下使用vitaminD非常安全且少有副作用,但短期内服用过高剂量可能会囤积于身体中,并产生毒性反应。
长期服用高剂量(每日IU)会导致高血钙症,症状有恶心、便秘、疲劳、背部疼痛、健忘等,在美国曾有制造商因疏失调错剂量而造成消费者中毒的案例。
孕妇勿服用过量vitaminD,可能导致高血钙症,导致幼儿出现癫痫、发育迟缓等问题。
使用注意事项(禁忌)
勿与降胆固醇Statin类药物(如立普妥)、高血压用药钙离子阻断剂(Calciumchannelblockers)合并使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勿与牛皮癣用药Calcipotriene、心律不整用药(Digoxin)合并使用(可能导致高血钙症);
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Corticosteroids)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应特别留意,或与医生讨论补充钙质或维生素D的可能。
行业领先的健康产品创新机构
产品研发注册专家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我们。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干货收藏宝宝营养素缺乏全解释
- 下一篇文章: 出诊早知道2017年4月份玉田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