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有维生素D有防龋功效
维生素D防龋?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提示,儿童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低和龋齿发生相关,提高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可作为降低龋齿发病风险的附加预防手段。该论文于年11月9日在线发表于《牙科研究杂志》(JDentRes)。
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参与加拿大健康程度调查的学龄儿童维生素D水平和龋齿的关系。加拿大健康程度调查是一个全国性的横断面研究,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分析和面谈;该研究的人群样本严格限制在6~11岁儿童,共个;结果变量包括现存龋齿数量和总体龋齿的评分(dmft/DMFT指数);从参与者的血清中检查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对现存龋齿数量使用双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总体龋齿评分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为,总体来说,56.4%的儿童有患龋的经历,平均dmft/DMFT分数为2.47[95%可信区间(95%CI)为2.09~2.84]。未经调整的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75nmol/L的儿童患龋几率为0.57(95%CI为0.39~0.82),而维生素D水平≥50nmol/L的儿童患龋几率为0.56(95%CI为0.39~0.89)。经过加入其他协变量调整,反向逻辑回归揭示,现存的龋齿数量与以下因素相关:维生素D水平<75nmol/L和<50nmol/L、低水平的家庭教育、未每天刷牙两次、未每年去看口腔医生。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的dmft/DMFT分数同样与维生素D浓度<75nmol/L、低水平的家庭教育、未每天刷牙两次、未每年去看口腔医生有关。(丁婷婷编译)
全球智齿阻生的患病率有多高?美国的一项综述对世界范围内17岁及以上的成人第三磨牙阻生的患病率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世界范围内第三磨牙的患病率比先前报道的要低。该论文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于《牙科研究杂志》(JDentRes)。
研究人员对Pubmed,ISIWebofScience和谷歌学术进行了文献搜索,查找了不限语种的综述文章,纳入了基于影像学检查报道了第三磨牙阻生患病率的文献。综合个体颌面部综合特征、既往拔牙史、多重效应量估计进行偏倚风险评价。
结果为,共纳入了49篇文献,包括例患者。第三磨牙阻生的全球总患病率为24.4%[95%可信区间(95%CI)为18.97%~30.80%],下颌发生第三磨牙阻生的比例为57.58%(95%CI为43.3%~68.3%),显著高于上颌,但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近中阻生最常见,为41.17%(95%CI为33.8%~49%);其次为垂直阻生,发生率为25.55%(95%CI为20%~32%);远中阻生为12.17%(95%CI为9.1%~16.0%);水平阻生为11.06%(95%CI为8.3%~14.6%)。有1或2颗智齿阻生者更为多见,分别为42.71%(95%CI为30.0%~56.5%)、29.64%(95%CI为19.5%~42.3%;而3颗和4颗智齿阻生的患病率为12.04%(95%CI为7.2%~19.3%)和8.74%(95%CI为5.2%~14.5%)。智齿的患病率在地理分布上有微小差异。由于需要影像学检查,选择性偏倚较明显。性别的亚组分析检验效力不足。(陆慧编译)
关于氟牙症,外行人怎么看?新加坡的一项研究提示,在外行人看来,与正常牙齿(TF0)相比,重度氟牙症患牙(TF5~6)往往不太美观,一般需要治疗;中度氟牙症患牙(TF1~4),和正常牙齿一样甚至较正常牙美观;与重度氟牙症患牙及正常牙齿相比,口内有较明显的龋洞被认为更不美观。该论文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于《社区牙科和口腔流行病学》(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杂志。
该研究招募成年人,使其通过在iPad上观看颜色校正后的彩色数码照片,来观看这几类牙齿状态:无明显美学缺陷牙齿(正常,TF0)、6个水平的氟牙症患牙(TF1~6),龋损患牙、错牙合畸形(Ⅱ类、Ⅲ类、前牙开牙合)、牙齿着色、一个切牙牙体缺损。参与者使用自行测试问卷来评价他们对下面几个问题的看法,问题1:什么样的牙齿是正常的;问题2:什么样的牙齿是较美观的;问题3:什么样的牙齿需要治疗矫正;问题4: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等等。
结果为,关于问题1,一般人认为TF1~4的牙齿与TF0牙齿一样甚至更美观;问题2,TF1和TF4牙齿明显比TF0牙齿更美观,TF2和TF3牙齿也是这样;问题3,与TF0牙齿相比,TF2和TF4牙齿并不需要治疗,而TF1和TF3牙齿与TF0牙齿没什么区别。与TF0牙齿相比,TF5和TF6的牙齿在问题1、2的评分显著低,而在问题3的评分显著增高(认为需要治疗矫正)。龋洞和牙齿着色被认为比TF6水平的牙齿更影响美观,需要治疗。未形成龋洞的龋齿患牙和切牙牙体缺损被认为与TF0牙齿一样。(乔朋艳编译)
TMD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共病现象英国的一项研究回顾了口颌面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共病现象的有限证据,提示口颌面痛和CFS之间有很多相同且有意义的标志。该研究于年11月发表于《口腔康复杂志》(JOralRehabil)。
慢性口颌面痛经常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引起,研究口颌面痛和CFS的共病现象对于探索潜在的共同病因机制或治疗靶点非常有价值。该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综述。纳入的研究为招募了群体或对照样本并鉴别了多少人同时患有TMD和CFS,或者招募了患有TMD或CFS的患者并测试了是否存在另一个症状。
结果为,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在CFS研究(3个)中,21%~32%的患者报告有TMD。在同时有CFS和肌纤维痛患者中,50%的报告有TMD。在TMD研究(3个)中,0~43%的患者报告有CFS。从口颌面痛门诊招募患者(2个研究)与CFS共病现象的比例为0~10%,比从TMD自助组织招募患者(1个研究)的研究低,其比例为43%。但需要使用更严格的方法的研究来证实该问题,比如使用标准化的临床评估来代替诊断前的自我报告。(丁婷婷编译)
牙髓治疗期间疼痛预测模型土耳其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通过人口学和临床数据建立了一个预测患者牙髓治疗期间出现疼痛(IOP)可能性的模型。该论文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于《牙髓病学杂志》(JEndod)。
该研究纳入年春季所有在土耳其安卡拉加齐大学诊所就诊的牙髓病患者(n=),并对其中例患者(共计颗牙齿)进行观察。记录主诉为需要牙髓治疗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进行局部麻醉和常规牙髓治疗。确定根管工作长度后,每例患者须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描述疼痛的状况,VAS分数如果为“较轻微疼痛更痛”则提示存在IOP。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为,IOP的发生率为6.1%(/例);建立了一个以年龄、牙齿类型、牙弓、牙髓的诊断、在过去24小时内出现疼痛、麻醉方案为变量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P<0.05);最终模型的适合性良好,有效性为0.78,敏感性为0.63,特异性为0.79。(乔朋艳编译)
PRF膜不改善牙龈退缩一项来自巴西的荟萃分析发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不能改善米勒(Miller)分级Ⅰ度和Ⅱ度的牙根暴露、角化龈宽度或附着水平。该论文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Periodontol)。
研究人员对年6月以前的文献进行搜索,不限语言和发表日期,并附加手动搜索,纳入了随机对照试验(RCT)和6个月随访期及以上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PFR膜和其他生物材料治疗MillerⅠ度和Ⅱ度的牙龈退缩的效果。
结果为,有6个RCT和1个前瞻性临床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根面覆盖和临床附着水平在各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57、P=0.50);角化龈宽度在结缔组织移植组术后改善得更明显(P=0.04)。(陆慧编译)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91期02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点击阅读原文,给爱学习的口腔医生一点小福利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维生素D的作用超乎你想象
- 下一篇文章: 补充维生素D对CKD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