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质疏松演变和防治认识维生素D3
1
骨疏松演变过程中的维生素D3
骨质疏松的病理学基础是骨吸收、骨形成脱偶联,造成骨量低下。维生素D3是骨代谢调节的重要激素,可调节成骨细胞中多靶基因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表面表达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3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成骨细胞活性;调节钙、磷代谢;加快骨矿化,促进骨基质形成。维生素D3缺乏,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低下,骨形成减少。
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间歇性小剂量PTH促进骨形成,持续大剂量PTH会促进骨吸收,加快骨转换。维生素D3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2
维生素D3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
1.基础措施
维生素D3是防治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基础药物。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3主要接受日照后由皮肤合成,极少量来自食物。对缺乏日照及维生素D3吸收不充分者常有维生素D3不足甚至缺乏,需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3,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基础措施适用于一般人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措施;需要长期坚持,应贯穿于骨质疏松防治的全过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期间同样适用。
2.维生素D3的联合用药
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维生素D3可与骨吸收抑制剂联合使用,与骨形成促进剂联合使用,与钙剂同时使用。
3.补充维生素D3的临床意义
缓解临床症状、增加骨密度、增加肌肉力量降低跌倒发生率、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
4.补充钙和维生素D3制剂的注意事项
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健康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3一般应长期服用。推荐剂量长期应用总体是安全的,必要时可检测血及尿钙水平以做调整。维生素D3和钙应当和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长期联合应用。对有钙代谢异常、肾结石等患者应谨慎使用,在检测血及尿钙水平后酌情决定。使用普通维生素D3时,可通过测定血中25(OH)D3了解维生素D3的营养状态以调节剂量。使用活性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时,不能通过测定血中25(OH)D3水平评估维生素D3的营养状态。
3
维生素D3的未来
维生素D3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维生素D3受体介导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相关。维生素D3缺乏与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血液中25(OH)D3达到43ng/mL时可有效减少心脏病死亡率;25(OH)D3低于20ng/mL时,十几种癌症发病率可能上升,并且与癌症复发和转移有关;25(OH)D3缺乏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对糖尿病发生及血糖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肾病监测血中25(OH)D3水平可作为诊断依据;吉林省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一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3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维生素D3可改善肌肉强度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发生。瑞士苏黎世大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维生素D3显著降低者跌倒风险达22%。
中国骨质疏松患病人群万,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2.14亿人,骨量减少人群约为2.1亿人,我国约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维生素D3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当血清中25(OH)D3水平超过30ng/mL时,骨折风险降低,且与维生素D3摄入剂量呈明显正相关。
维生素D3多种活性作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维生素D3缺乏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维生素D3与人类疾病发生的机制,研究维生素D3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与维生素D3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主编,原文发表在《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第11期,欢迎分享,原文转发应保留作者姓名,注明出处。其他白癜风诊疗规范白癜风诊疗规范
- 上一篇文章: 考点速递儿科学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6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