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临床生命中的维生素D

时间:2018-8-18来源:鉴别诊断 作者:佚名 点击:

人类认识维生素D、维生素D的研究历程

维生素D是自然存在的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激素。在人类30余种细胞及组织器官如小肠、骨骼、牙齿、肾脏、甲状旁腺、胰腺、B细胞、T细胞、卵巢组织、乳腺上皮细胞、附睾上皮细胞、某些神经组织、早幼粒细胞及多种癌细胞中都发现了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

维生素D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成分,具有多重作用,它是维生素,但本质上是激素,还可能是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与合成、代谢

1、维生素D的合成与代谢

维生素D(vitaminD,骨化醇)为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属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维生素D3(胆骨化醇)两种结构形式的甾体衍生分子。

2、维生素D骨内作用

骨重建伴随人一生,从生命的起始,骨重建就开始了。骨重建是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等量新骨取代的骨转换过程。当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时,骨重建脱偶联,发生骨质疏松。而骨形成过程中,维生素D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是骨代谢重要的调节激素。

1,25-(OH)2D能够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增加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增加磷吸收。在肾脏,1,25-(OH)2D能够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升高血钙水平,增加骨密度。在骨组织中,1,25-(OH)2D直接作用于骨的矿物质代谢,促进骨基质形成及类骨质矿化。

生理剂量下,1,25-(OH)2D通过活化和抑制相关转录因子,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基质形成。大剂量时,是破骨细胞(OC)成熟的主要激活因子,诱导OC分化因子RANKL的表达,使OC前体细胞成为成熟OC,促进OC的分化,促进骨吸收。

此外,维生素D可作为骨基质蛋白基因转录调节因子,调节Ⅰ型胶原和骨钙素等的合成。

3、维生素D骨外作用

维生素D的骨外作用部位主要包括:皮肤组织、骨骼肌、免疫系统、神经组织、心血管、生殖器官等。

维生素D可改善骨骼肌细胞钙代谢,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

1,25-(OH)2D可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症(M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可达到防治效果,又避免了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副作用。

神经细胞也有特异性VDR表达,1,25-(OH)2D可以影响多种神经介质与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维生素D缺乏引起神经障碍出现抑郁症、多发性硬化、纤维性肌痛、精神障碍或Parkinson病等。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保护作用。1,25(OH)2D同时可调节血容量,减少斑块破裂,改善血管和心肌重塑等,并降低对胰岛素的耐药性,减少胰岛素的耐药性导致的心脏病。

维生素D受体高度表达于多种人类肿瘤细胞,大量体内外研究证明它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维生素D缺乏与患癌症风险的增加相关,同时维生素D3能减缓癌症的进展。

维生素D缺乏时,可导致慢性肾病、蛋白尿。

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糖尿病相关。1,25(OH)2D可与胰岛细胞表面的VDR结合,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Pittas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呈明显负相关。孕早期25(OH)D水平降低增加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的风险,维生素D缺乏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维生素D缺乏时,子代出现胰岛素自身抗体,增加先兆子痫风险。

维生素D的流行病学

1、国内外不同地区维生素D水平

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不足的发生率高达30%~80%,老年人、较贫困地区的发病率可能更高,全球近10亿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逐年上升。40%~%欧美老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50%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药物治疗时存在维生素D不足[25(OH)D水平小于30ng/mL(75nmol/L)]。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公共健康问题。

一项18个国家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维生素D3临床研究显示,所有国家地区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发病率:拉丁美洲:53.4%、欧洲:57.7%、中东:81.8%、亚洲:71.4%、澳大利亚:60.3%。

张萌萌等对吉林省(43°N地区)20~80岁健康人群25(OH)D水平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外不同地理纬度国家、地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31.7°N地区)20~49岁健康男性25(OH)D水平高于北京市(39.9°N地区)同年龄段健康男性;广州市(23.1°N地区)、贵阳市(26.5°N地区)20~59岁健康人群25(OH)D3水平高于上海、北京同年龄段人群。吉林省健康男性、女性血清25(OH)D水平低于上海、北京、广州、贵阳、岳阳市健康人群,低于白俄罗斯(53°N地区)、波兰(50.3°N地区)、乌克兰(47.3°N地区)、匈牙利(47.5°N地区)、西班牙(18.1°N地区)健康人群。

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在中国妊娠妇女中十分普遍,对孕妇的维生素D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0.5%研究组内孕妇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g/mL,其中,维生素D不足(20~29ng/mL)占21.9%,维生素D缺乏(<20ng/mL)占68.6%,维生素D充足仅占9.5%。应考虑对妊娠妇女实施基础的筛查及预防性措施。

2、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香烟、空气微粒、吸入性氧化剂等)、日照、地理纬度、年龄因素、皮肤因素、种族、人工紫外线(UVR)等都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日光紫外线是影响维生素D合成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冬季阳光照射时间短,且通过大气层的紫外线B减少,尤其高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少,人们又缺少户外活动,都影响维生素D合成。Johnell认为居住地区纬度影响维生素D合成,并与人群骨折发生有关。每离开赤道10°,髋部骨折风险增加0.6%。

研究表明,随年龄增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水平下降,维生素D合成减少。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这与女性长期使用防晒霜和防晒用品,户外活动较少,尤其是上班族早出晚归,中年妇女则以操持家务时间居多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与传统服饰以及肤色有关,一般女性需要遮盖身体以及头面部,而且皮肤黑色素是天然的防晒霜,这些均可以阻挡阳光照射至皮肤,致使维生素D合成减少。

此外,饮食结构、季节因素、海拔高度等都能影响维生素D3的合成。

3、维生素D参考范围

根据Holick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维生素D3水平判定标准,维生素D3水平范围见下表。

维生素D水平(ng/mL)

定义

血清

维生素D缺乏

<20

轻度缺乏

10~20

中度缺乏

5~10

严重缺乏

<5

维生素D不足

20~29

维生素D充足

30~

维生素D中毒

4、维生素D水平监测

1,25-(OH)2D含量的测定方法难度较大,血浆半衰期约为4h,水平仅为25-(OH)D的1/0,并受血PTH、钙和磷的精细调节。而25-(OH)D在血中水平高、半衰期较长(2~3周)、生物活性稳定,同时是合成1,25-(OH)2D的前体,推荐采用血清25-(OH)D监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

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

1、骨疏松演变过程中的维生素D

骨质疏松的病理学基础是骨吸收、骨形成脱偶联,造成骨量低下。维生素D是骨代谢调节的重要激素,可调节成骨细胞中多靶基因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表面表达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成骨细胞活性;调节钙、磷代谢;加快骨矿化,促进骨基质形成。维生素D缺乏,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低下,骨形成减少。

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间歇性小剂量PTH促进骨形成,持续大剂量PTH会促进骨吸收,加快骨转换。维生素D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2、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

★基础措施: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必不可少的基础药物。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主要接受日照后由皮肤合成,极少量来自食物。对缺乏日照及维生素D吸收不充分者常有维生素D不足甚至缺乏,需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基础措施适用于一般人群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措施;需要长期坚持,应贯穿于骨质疏松防治的全过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期间同样适用。

★维生素D的联合用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维生素D可与骨吸收抑制剂联合使用,与骨形成促进剂联合使用,与钙剂同时使用。

★补充维生素D的临床意义:缓解临床症状、增加骨密度、增加肌肉力量降低跌倒发生率、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

★补充钙和维生素D3制剂的注意事项: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健康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一般应长期服用。推荐剂量长期应用总体是安全的,必要时可检测血及尿钙水平以做调整。维生素D和钙应当和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长期联合应用。对有钙代谢异常、肾结石等患者应谨慎使用,在检测血及尿钙水平后酌情决定。使用普通维生素D时,可通过测定血中25(OH)D了解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以调节剂量。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时,不能通过测定血中25(OH)D水平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3、维生素D的未来

维生素D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维生素D受体介导成骨细胞基因表达,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相关。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血液中25(OH)D达到43ng/mL时可有效减少心脏病死亡率;25(OH)D低于20ng/mL时,十几种癌症发病率可能上升,并且与癌症复发和转移有关;25(OH)D缺乏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对糖尿病发生及血糖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肾病监测血中25(OH)D水平可作为诊断依据;吉林省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一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维生素D可改善肌肉强度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发生。瑞士苏黎世大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维生素D显著降低者跌倒风险达22%。

中国骨质疏松患病人群万,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2.14亿人,骨量减少人群约为2.1亿人,我国约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当血清中25(OH)D水平超过30ng/mL时,骨折风险降低,且与维生素D3摄入剂量呈明显正相关。

维生素D多种活性作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维生素D与人类疾病发生的机制,研究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与维生素D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本文作者为《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主编,原文发表在《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第11期。

北京华科泰--VD检测专家

⊙独家荧光微球干式定量技术

⊙荧光微球----定量检测,灵敏度高

⊙干式技术----常温运输储存,有效期长

⊙微量采血----末梢血、全血、血清、血浆

⊙骨代谢检测项目最全---VD、VD3、PTH、N-MID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转载注明  http://www.qlsdo.com/jbzd/672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维生素D缺乏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