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8百年海底探宝二十载

时间:2016-4-21来源:疾病检查 作者:佚名 点击:

沉睡8百年海底探宝二十载

崔勇在水下拍摄“南海Ι号”时的工作场景。

“南海Ι号”出水的船木。

在静谧的南中国海域,有一个秘密沉寂了800多年。8百年的漫长岁月,人世间早已物尽人非,而这个秘密却1如初昔般保存着几个世纪前的完全样子。

“南海Ι号”,这个近20年来才被人们逐步熟习的名字在沉浮之间已近千年,沉船、宝藏、海上丝路,“南海Ι号”承载的每一个关键词都像谜一样氤氲着诱人的光圈。谜的背后,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和解密,是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还是那盛世祖辈在广阔海洋留下的光荣与梦想?

22日,随着华天龙号巨臂一挥,浮出水面的不单是一艘沉睡千年的古船,还有那段关于传奇海上丝路活生生的历史。“南海Ι号”的前世今生、船上的神秘宝藏、当年的光辉与梦想都将随着沉船浮出水面,终究会逐一揭晓。

可以预感,当“南海Ι号”终究完全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关于它的一切都将牢牢吸引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知道,“南海Ι号”的出水并不是这艘千年沉船传奇的终结,沉浮800多年间,它的传奇还将延续。

专访水下探摸“南海Ι号”第一人崔勇

我在水下拍到“南海Ι号”

<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p>说崔勇是“南海Ι号”水下探摸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水下考古员之一,这个45岁的汉子过去18年的生命一直与“南海Ι号”牢牢联系在一起。

触摸:小瓷片宣布古船现身

“我首次接触南海Ι号是1989年。”崔勇说,当年7月,他受广东省文化厅委派,作为文化监督员在英国人进行印度沉船2期打捞时随船出海,1是为了不让英国打捞者靠近“南海Ι号”,2是如果发现别的中国沉船要阻挠他们打捞。他在船上呆了一个多月,下水屡次,但没真正接触过“南海Ι号”。

他没想到,再次接触“南海Ι号”已是13年后,这一次他成了水下探摸的主力军。2001年5月13日上午,沉寂了800年的“南海Ι号”终究找到了!

震惊:打开船舱触手可及全是宝

崔勇告知,现在出水的“南海Ι号”上的文物仅来自“南海Ι号”上的一个小船舱。2001年,他和队员一起从沉船上凿开一个窗口进入船舱,当时就被惊呆了,触手可摸的地方全是一摞摞的瓷碗、瓷瓶,在这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捞起了4000多件文物,以磁器为主,都是一些著名窑口生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磁器,其中很多前所未见,乃至从未有过记载。

遗憾:船身部份结构已损伤

目前仅存的一段关于“南海Ι号”的水下录像是崔勇在2002年一个仅有的机会下完成的,成了唯一记录“南海Ι号”水下情况的影象资料。崔勇说:“我在水下屡次摸到“南海Ι号”船身有结构性损伤,可能是沉船时留下的,也可能是第一次发现时被抓斗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破坏的。这艘古船的桅杆1987年发现时还在,上面挂了很多渔,但1989年探摸时就没有了,可能被渔民的双拖船破坏了。

桅杆对古船而言意义非凡,通常1艘中国古船首次出海时的桅杆一定是用当地木材制造的,到达东南亚一些国家后就会换上当地木材造成的桅杆,如果“南海Ι号”的桅杆还在,我们就能通过桅杆判断它的产地和是不是首航,但是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崔勇笑言:“‘南海Ι号’是特例中的特例,如果不是保存完全就不存在整体打捞的价值,如果不是海域环境复杂也不需要先打捞再考古!”崔勇说,所有的特例让“南海Ι号”能终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整体打捞、水下保存的古船,这在考古史上史无前例!

1987年:千年沉船意外现身

阳江海域的老渔民祖祖辈辈都有条不成文的经验,出海时有一块水域不能捕鱼,“由于渔常常被划破”,渔民长久以来阔别这块水域,谁能知道这个祖训背后有一个震惊众人的秘密。秘密的发现纯属意外,这个意外揭开了1艘千年古沉船的传奇故事。

翻开广州救捞局的记载资料,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公司要打捞1艘东印度公司古沉船。打捞者们并未找到这艘东印度公司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另外一条古代沉船,这艘沉船便是后来令世界注视的“南海Ι号”。

“南海Ι号”能保存下来真是幸之又幸。英国公司采取了最简陋的打捞方法,“他们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竟抓上来一堆碎瓷片。”当时在现场的陈保进回想道。总指挥尹干洪赶忙叫停,这些磁器很快被鉴定为宋朝文物。广州救捞局果断中断打捞,“南海Ι号”及文物逃过一劫。

1989年:首次探索无功而返

“南海Ι号”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眼光,从1987年到1997年,不下10个国际性打捞机构希望参与打捞“南海Ι号”,但进展甚微。1989年11月,中日联合打捞开启了“南海Ι号”首次探索之旅,打捞延续了5天。在这次调查中,这艘南宋古沉船被正式命名为“南海Ι号”。

现任国家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回想,第一天开工就不顺利,由于沉船又经过了两年淤泥沉淀,必须重新扫描以肯定位置。那天海风特别大,作业船每次抛锚定位都得花上近两小时,虽然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旁侧声呐搜索,并有13人次的潜水探摸,却只收集到一些白瓷碗碎片。打捞上来的少许磁器让日方很失望,便草草结束了这次联合打捞行动,双方约定的第2次试捞也没能进行。

2001年:第一次的密切接触

转眼又是12年光阴。2001年4月,“南海Ι号”项目得以重新启动。12人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再次下水调查。考古队员利用旁侧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及GPS定位系统成功定位了“南海Ι号”的精确坐标。

2002年3月~5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南海Ι号”进行了初步发掘,考古队员首次触摸到了令国人魂牵梦绕的“南海Ι号”。水下考古工作者崔勇创造了这1历史时刻:“当时,声呐定位系统仪器上出现了可疑物。我从发现可疑物的地方顺着绳子潜到海底。摸到一件大的凝结物,非常硬。水下甚么也看不见,只能靠摸,感觉上有个地方比较平滑像是瓷片。”崔勇说,出水后,他才发现是一片带冰裂纹的青白瓷片。这个小小的瓷片告知大家:“在海底沉寂了近800余年的‘南海Ι号’终究找到了!”

2007年:古船出水就在明日

从2003年到2006年,水下考古队每一年都会对“南海Ι号”进行数据收集,期间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等各类文物。专家推测整船文物可能到达6万至8万件,比肩秦始皇陵。

由于“南海Ι号”所在海域,水流急、能见度低、淤泥沉积速度快,考古队员发掘工作困难重重。从2002年开始,广东省文化厅等部门开始技术攻关。其间组织了4次专家论证。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南海Ι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

崔勇说:“从沉船保护角度来讲,这样的方案接近完善,但当时不敢相信会成为现实。‘南海Ι号’的打捞与保存无疑将成为考古界史无前例的创举。也让我们感觉国力强盛,这些过去只能想一想的妙主张短短20年居然变成现实。”

链接:新安沉船

1976年~1984年,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西部新安郡道的海面打捞出1艘中国元朝沉船,简称新安沉船。这是一艘典型的尖底福船,复原后总长31米,最大宽度9米。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徐坚表示,在中国古沉船打捞案例中,新安沉船和“南海Ι号”最具可比性。新安沉船前后共进行了8次打捞,打捞上来以龙泉窑磁器为主的各类磁器和金属器、石材作品等,总计17947件。

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说,相对于新安沉船,“南海Ι号”保存得算是相当好的。而且“南海Ι号”的整体打捞方案可谓世界首创,之前只有瑞典的“瓦洒号”、英国的“马里罗丝号”实行过,但都是卸完所有的文物以后空船整体打捞。“南海Ι号”的打捞是带着所有文物一起出水,实在是水下考古的创举。



转载注明  http://www.qlsdo.com/jbjc/77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维生素D缺乏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