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考试指南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又称氰钴胺素(cyanocobalamin),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由于内因子(IF)缺乏以致吸收障碍而引起恶性贫血的维生素。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理作用的研究逐步深人,使这种人体需要量很少的维生素重要性日益提高。
一、理化性质与体内分布
B12是一组含钴的类咕啉化合物。其结构式系由4个还原性吡咯环相连结成一个大环,中心为一个钴,这个大环称为咕啉(corrin),是维生素Bl2结构的核心。维生素B12的化学全名为α-5,6二甲基苯并咪唑-氰钴酰胺,氰钴胺为其简称,其分子式中的氰基(CN)可由其他基团代替,成为不同类型的钴胺素(cobalamin,Cbl)。
结构式如下图。
维生素B12为红色结晶,可溶于水,在pH4.5-5.0的弱酸条件下最稳定,在强酸(PH2)或碱性溶液中则分解,遇热可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快速高温消毒损失较小。遇强光或紫外线易被破坏。
二、生理功能与缺乏
(一)生理功能
维生素B12在体内以两种辅酶形式发挥生理作用,即甲基B12(甲基钴胺素,Cbl)和辅酶B12(腺苷基钴胺素,adoCbl)参与体内生化反应。
1.作为蛋氦酸合成酶的辅酶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转变为蛋氢酸。甲基B12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从5-甲基四氢叶酸获得甲基后转而供给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并在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蛋氨酸。
Hcy经胱硫醚合酶的转硫作用分解为胱硫醚、半胱氨酸、谷胱甘肽。Hcy过高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作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的辅酶参与甲基丙二酸-琥珀酸的异构化反应。体内代谢过程中,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辅酶A的过程需要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当维生素B12缺乏时,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的功能受损,甲基丙二酸辅酶A通过非维生素B12依赖性丙二酰辅酶A水解酶的作用,转变为甲基丙二酸,然后转变为未知的代谢物。因此,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清中甲基丙二酰辅酶A及其水解产物甲基丙二酸与α-甲基柠檬酸均升高,尿中甲基丙二酸排出量增多。
(二)缺乏
1.主要原因多数缺乏症是由于吸收不良引起,膳食维生素B12缺乏较少见。膳食缺乏见于素食者,由于不吃肉食而可发生维生素B12缺乏。老年人和胃切除患者胃酸过少可引起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
2.维生素B12缺乏的表现:①巨幼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引起蛋氨酸合成酶的抑制,使蛋氨酸合成和由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成四氢叶酸减少,进一步导致合成胸腺嘧啶所需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形成不足,以致红细胞中DNA合成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贫血;②神经系统损害维生素B12缺乏通过阻抑甲基化反应而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斑状、弥漫性的神经脱髓鞘,由末梢神经开始,逐渐向中心发展累及脊髓和大脑,形成亚急性复合变性,出现精神抑郁、记忆力下降、四肢震颤等神经症状。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都可引起髙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维生素B12缺乏时抑制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使同型半胱氨酸转变成蛋氨酸的过程受阻而堆积在体内。
三、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与蛋白质相结合,进人人体消化道内,在胃酸、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作用下,维生素B12被释放,并与胃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IF)结合。维生素B12-IF复合物对胃蛋白酶较稳定,进人肠道后由于回肠具有维生素B12-IF受体而在回肠部被吸收。有游离钙及碳酸氢盐存在时,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未与IF结合的由粪便排出。每日能与IF结合并被回肠部维生素B12-IF受体吸收的最大膳食摄入量约5μg/d维生素Bl2。
维生素Bl2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维生素Bl2运输蛋白,包括转钴胺素I、Ⅱ、Ⅲ(TcI、Ⅱ、Ⅲ)。TcⅡ与维生素B12结合后,主要运输至细胞表面具有TcⅡ-维生素B12特异性受体的组织,如肝、肾、骨髓、红细胞、胎盘等。血清中除含有维生素Bl2外,还含有类咕啉及钴胺酰胺等维生素Bl2类似物,可与TcI及TcⅡ结合,运送至肝脏经分解后从胆汁排出。
因此,当各种因素引起胃酸过少、胰蛋白酶分泌不足、回肠疾病及TcⅡ运输蛋白合成减少等,均可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和运输。
体内维生素B12的贮存量很少,约2-3mg,主要贮存于肝脏。每日丢失量大约为贮存量的0.1%,不同作者报道的平均丢失量为1.2-2.55μg,主要从尿排出,部分从胆汁排出。
维生素B12的肝肠循环对其重复利用和体内稳定十分重要,由肝脏通过胆汁排入小肠的维生素B12,正常情况下约有一半可被重吸收,约0.6-6μg/d,因此,即使膳食不含维生素B12,体内的贮存亦可满足大约6年的需要而不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症状。有吸收障碍者维生素B12缺乏症可在2-3年内发生。
四、需要量与参考摄入量
(一)需要量根据研究结果,维持成人正常功能的可吸收的维生素B12最低需要量为0.1μg/d。
(二)适宜摄入量(AI)FA0/WH0推荐正常成人摄入维生素B12为lμg/d。年美国FNB关于维生素DRIs的报告中,对维生素B12的RNI重新进行了讨论,根据血清B12及其他血液指标得出成人维生素B12的EAR值,再据EARx1.2订出RNI。成年人不分男女EAR均为2μg/d,据此美国维生素B12的RNI修订为2.4μg/d,比年推荐值提高0.4μg。
老年人的RNI与成人相同,但约有10%-30%的老年人对食物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最好通过强化食品或含维生素B12的营养素补充剂达到RNI。
孕妇维生素B12的EAR由于胎儿的需要增加0.2μg/d,即2.2μg/d,RNI则较成年妇女增加至2.6μg。
乳母的乳汁含维生素B12约为0.42μg/L,婴儿每日平均摄入量(AI)为0.4μg/d,因此,乳母的EAR为2.4μg/d,RNI则修订为2.8μ/d。
婴儿维生素B12仍采用AI值,根据母乳维生素B12含量为0.42μg/L,每日摄入量平均以0.78L计,则婴儿前6个月的AI值约为0.4μg/d。
儿童、青少年缺乏EAR数据,一般按成人的数据推算出EAR后再订出RNI。
我国目前尚缺乏维生素B12的研究数据,主要根据美国的调查资料,提出维生素B12的AI建议值(见下表)
五、营养状况评价
(一)血清全转钴胺素Ⅱ(holoTcⅡ)是反映维生素B12负平衡的早期指标。TcⅡ是一种把维生素B12释放到所有DNA合成细胞的循环蛋白质,约含血清维生素B12的20%,在血清中半衰期仅6min,因此在维生素B12的肠道吸收停止后一周内即可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一般以血清全转钴胺素II为29.6pmol/L(40mg/ml)定为维生素B12负平衡。
(二)血清全结合咕啉(B12结合咕啉)结合咕啉是循环中维生素B12的储存蛋白质,约含血清维生素B12的80%。血清全结合咕啉与肝脏维生素B12的储存相平衡,pmol/L(pg/ml)表示肝脏维生素B12储存缺乏,反应维生素B12缺乏进入第二期。
(三)脱氧尿嘧啶抑制试验用于维生素B12缺乏第三期的生化改变评价。当骨髓细胞或淋巴细胞的DNA合成降低时该试验出现异常。
(四)血清维生素B12浓度1.lpmol/L为维生素B12缺乏。
(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甲基丙二酸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含量增高。
六、过量危害与毒性
据报道每日口服达μg维生素B12未见明显反应。无毒副作用反应水平(NOAEL)为μg,可观察到最低毒副反应水平(LOAEL)尚未确定。
七、主要食物来源
膳食中的维生素B12来源于动物食品,主要食物来源为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乳及乳制品中含量较少(见下表1-9-28)植物性食品基本不含维生素B12。
成人膳食中维生素B12摄入量各人群差异很大,据美国、加拿大调査资料,成人平均摄入3.5-7μg/d,严格素食者摄入量仅0.25-0.5μg/d。目前我国尚无维生素B12的膳食摄入量调查结果。
更
多
推
荐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北京市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上一篇文章: 如何拥有好皮肤常吃这7种富含维生素A食
- 下一篇文章: 检验微课堂贫血三项叶酸维生素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