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相关的临床指南
母乳喂养相关的临床指南
刘江勤 贲晓明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估计,97%的育龄妇女可进行母乳喂养,但实际远未达到这一水平。美国年婴儿初生时的母乳喂养率为74.6%,到6个月时下降至44.4%,1岁时为23.4%[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NationsofChildren′sEmergencyFund,UNICEF)报道的数据显示,全球发展中国家(不含中国)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从年的33%提高至年的39%[2],纯母乳喂养的平均时间为3个月。我国年至年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婴儿初生时母乳喂养率为90%,纯母乳喂养率在45%~60%[3]。中国中西部地区纯母乳喂养率为76.8%,喂养时间达到4个月以上的比例为42.7%,但超过6个月者仅为16.4%,平均母乳喂养时间为3.1个月[4];住院新生儿的纯母乳喂养率约为46.6%[5]。虽然我国婴儿初生时母乳喂养和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尚可,但坚持的时间较短,在早开奶率、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率、1岁和2岁时持续母乳喂养率方面均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奶不及时、母乳喂养伴有喂水、过早添加辅食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等问题[6]。由此可见,需要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实施、管理和随访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规范,以促进婴儿母乳喂养,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保障婴儿的健康和发育。
一、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
WHO/UNICEF医院行动(babyfriendlyhospitalinitiative,BFHI)的基础上,年提出了促进母乳喂养的“十项措施”;年美国儿科学会正式批准在各医疗机构实施这“十项措施”,包括:(1)建立母乳喂养指导;(2)培训所有的医务人员执行该指导;(3)向所有的孕妇告知母乳喂养的优点;(4)产后半小时内帮助产妇开始母乳喂养;(5)告知产妇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如何在需与婴儿分开的情况下维持乳汁分泌;(6)不给婴儿提供除母乳外的其他食物,除非有医疗指征;(7)坚持母婴同室;(8)鼓励按需喂养;(9)母乳喂养的婴儿不给予安抚奶嘴或使用奶头作安慰物;(10)培养母乳喂养团队,母亲出院后进行随访指导。
坚持采用这“十项措施”的确可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WHO还列举了与母乳喂养有关的10个方面,以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美国从年开始在28医院和实施这“十项措施”,医院当年平均母乳喂养率为83.8%,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9.5%;医院的平均纯母乳喂养率为78.4%,全国的平均水平为46.3%。分析显示,“十项措施”中最难实施的为第6、2和7项[7]。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全国母乳喂养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2周,纯母乳喂养为15周;实施医院后在年分别提高至31周和17周;纯母乳喂养率在医院为42%,医院平均为34%。医院内开始纯母乳喂养,其坚持母乳喂养的时间会更长。坚持母婴同室、生后半小时内开奶和按需喂养等措施能很好地促进母乳喂养,即使排除了母亲的健康、吸烟、教育程度、收入、民族等因素后,这些措施仍然显著影响了母乳喂养的时间[8]。加拿大的调查也表明,“十项措施”的实施确实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比如实施其中的6项能延长母乳喂养至48.8周,实施4项可延长至39.8周;而缺乏其中某项会相应缩短母乳喂养的时间,如不实施其中的第6项,平均会缩短母乳喂养时间10周。
年对我国不同地区医院的调查显示,婴儿4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为16%,影响母乳喂养率的主要因素为未按需哺乳、给新生儿喂配方奶、接受奶粉商推销奶粉、接受低价奶粉、母亲产后4个月内恢复工作以及母亲的其他因素等[10]。温州年的调查也显示,住院期间和产后42d母乳喂养率均偏低,与医院“十项措施”执行情况有关[11]。可见,坚持实施这“十项措施”,可以很好地促进母乳喂养。现阶段需要强化和调整各医院的母乳喂养政策,避免干扰母乳喂养的一些因素,包括干扰母婴皮肤接触,在没有医疗指征情况下喂水、糖水或配方奶,限制母婴同室,限制喂养时间,以及过早使用安抚奶嘴等。目前我国也需要对“十项措施”中各措施实施的依从性以及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调研,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二、围产医学工作者的作用
围产医学工作者的支持对于延长母乳喂养非常重要。围产医学工作者需要与父母交流婴儿的喂养情况,在宣传母乳喂养方面较有优势,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围产医学工作者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婴儿生后3~5d,即出院后48~72h对婴儿进行随访。医院儿科应备有促进母乳喂养的手册,设立母乳喂养的热线电话,以及母婴同室期间进行母乳喂养的咨询和指导。围产医学工作者还需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为婴儿提供母乳喂养的临床指导,包括喂养的频率和哺乳量,以及在无医疗指征下避免用配方奶喂养,减少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和低血糖的发生。
为母乳喂养设立培训和和支持项目,能很好地为家庭提供帮助。优先推荐和促进母乳喂养,为婴儿家庭提供专业知识、技术和咨询,已经成为医务人员职责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教育中,有关母乳喂养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医学生毕业后也缺乏母乳喂养相关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在医学生的儿科轮转计划中增设母乳喂养方面的内容[12]。
三、纯母乳喂养的时间
WHO建议婴儿初生6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或更长时间[13]。WHO的荟萃分析[13]显示,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儿与混合喂养婴儿比较,纯母乳喂养不会影响婴儿体重和身长的增长。但如果母亲有缺铁性贫血,纯母乳喂养且未补充铁剂的婴儿可能在6个月时发生贫血。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婴儿头围增长更快,1岁以内消化道感染、需要住院的呼吸道感染率更低,中耳炎发生率也较混合喂养婴儿低。与纯母乳喂养4~6个月的婴儿比较,纯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婴儿发生肺炎的危险性降低4倍。纯母乳喂养婴儿的皮肤过敏发生率也较低,但哮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纯母乳喂养6个月可显著延长闭经时间,特别是哺乳频率较高者。哺乳也能加快产后体重下降,有利于哺乳期妇女身体健康,特别是妊娠期体重增长较多者。因此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纯母乳喂养6个月,持续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对母婴双方均有益。
鉴于纯母乳喂养延长至6个月有益无害,我国有必要鼓励哺乳期妇女延长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医疗卫生系统对倡导产后母乳喂养、对哺乳期妇女随访和鼓励,以及在公共场所提供舒适的母乳喂养设施等,能对延长纯母乳喂养时间起到积极作用。降低剖宫产率也是延长母乳喂养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剖宫产的产妇泌乳量少于顺产者,产后1、6、12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者,1年内放弃母乳喂养的风险是阴道分娩的1.2倍。另有研究显示,中等收入的哺乳期妇女间的互相鼓励也能很好地延长纯母乳喂养,但混合配方奶喂养会明显减弱这一作用[15]。如何在社区内建立纯母乳喂养的互助小组,发挥哺乳期妇女的影响力,也是医务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不建议母乳喂养的情况
仅有少数情况下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医务人员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1)婴儿的特殊疾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代谢性疾病,需要用特殊配方奶喂养;严重的唇腭裂可泵奶后用特殊奶嘴喂养;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婴儿,母亲要避免进食蚕豆和服用有氧化性的药物。(2)母亲的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结核、水痘、乳房单纯疱疹,人类嗜T细胞淋巴性病毒Ⅰ型或Ⅱ型感染,近期布鲁菌病、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均不适合母乳喂养,除了免疫缺陷病毒或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感染外,可在积极治疗后恢复母乳喂养。(3)母亲服用药物、吸烟、饮酒和酗酒:需要权衡药物的副作用和进入乳汁的浓度,并寻找合适的替代药物。可进入乳汁影响婴儿的药物包括精神类药物、中草药提取物、催乳药物、镇静药和镇痛药[16]。酒精可能影响婴儿的吸吮,且影响婴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因此,应尽量减少饮酒。如果母亲饮酒,则至少2h内不能哺乳。吸烟会增加婴儿呼吸道的敏感性和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危险,吸烟也会减少乳汁分泌,危害哺乳期妇女的营养状况,因此哺乳期应戒烟。目前这些情况在我国孕产妇还并不常见,但随着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可能在将来会成为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和携带者较多,但乙肝病毒感染并不影响母乳喂养。虽然乙肝病毒阳性的产妇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概率为6.8%[17],但产妇乙肝病毒阳性者无论采用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乙肝病毒检出阳性的比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18],而且母乳喂养不影响婴儿乙肝病毒抗体形成[19]。最近的研究显示,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的婴儿中,7岁内表面抗原阳性、表面抗原阴性但核心抗体阳性和表面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4%、3.1%和71.6%,母乳喂养婴儿的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5%,而配方奶喂养婴儿为4.7%,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母亲的表面抗原状况如何,母乳喂养与婴儿乙肝病毒感染无关[20]。因此产妇乙肝病毒感染并非母乳喂养的禁忌证。
五、母乳喂养期的婴儿和母亲的营养
母乳喂养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纯母乳喂养6个月并不影响婴儿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并可能促进头围的增长,且婴儿的智力可能更好[21]。此外,由于有发生自然出血症的危险,需要在生后第1天内常规肌内注射生素K10.5~1.0mg。为了不影响生后1h内开奶,可延迟维生素K1注射至第1次喂养之后,但不能迟于生后6h。欧美国家通常在出院后开始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每日口服IU,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生后1个月才开始补充。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3平均水平为(44.34±17.10)nmol/L,15.7%(16/)的婴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22]。生后1个月内婴儿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将开始口服维生素D的时间提前,还需更多研究。如果母亲妊娠期患缺铁性贫血,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发生贫血,因此母乳喂养时,婴儿生后6个月添加的辅食需富含铁。
健康产妇在均衡营养情况下,稍增加供给就能达到每日所需的营养。通常哺乳期妇女需要的营养相同或稍高于妊娠期,但目前并没有哺乳期营养常规。我国较为独特之处是一些城市有月子中心,为有需要的产妇和婴儿提供保健和营养餐。一些观察性研究认为,月子中心有助于产妇的恢复、新生儿护理和促进母乳喂养,但研究数量较少,缺乏客观评价的数据,且商业化明显,难以获得客观的资料评价其在母婴保健、营养和母乳喂养方面的作用。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食物,母乳喂养对母婴双方均有益。制定合理的母乳喂养政策,发挥医务人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是促进母婴健康的重要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年护士资格考试实践能力精选模
- 下一篇文章: 每天几片维生素,你以为这样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