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第三单元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

时间:2020-11-4来源:临床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提前备考,护师资格考试才能得高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护师资格考试,小编每日更新护师资格证常考知识点,助大家每日进步一点点,早日拿证!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下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小儿户外活动少。

2.维生素D摄入不足若日光照射不足或未添加鱼肝油等,则易患佝偻病。

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生长过速,所需维生素D也多。早产儿体内储存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生佝偻病。

二、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从而加速骨溶解,释放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因甲状旁腺素(PTH)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而使尿磷排出增加,导致血磷降低、钙磷乘积降低(每分升血清钙磷含量的毫克数相乘值,即钙磷乘积,正常值40),最终骨样组织钙化受阻,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增多,从而形成骨骼病变和一系列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生化改变。

重点提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重点提示:

佝偻病是甲状旁腺能代偿亢进,能分泌甲状旁腺素,升钙降磷,补充血钙不至于抽搐。

佝偻病抽搐主要是甲状旁腺不能代偿亢进,分泌不了甲状旁腺素,血钙下降-抽搐。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一)初期

多数小儿出生3个月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

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检查可正常或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生化检查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极期。

(二)极期

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1)头部: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

(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郝氏沟;胸骨突出,呈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

(3)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常久坐位者可见脊柱后突或侧弯。

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八版)

部位

名称

好发年龄

头部

颅骨软化

3~6个月

方颅

8~9个月

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

迟于1.5岁

出牙延迟

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

胸部

肋骨串珠

1岁左右

肋膈沟

鸡胸、漏斗胸

四肢

手镯或脚镯

>6个月

“0”形腿或“X”形腿

>1岁

脊柱

后弯、侧弯

学坐后

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患儿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落后,腹肌张力低,腹部膨隆如蛙腹。

3.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重症患儿脑发育受累,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常伴发感染。

血液生化检测患儿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X线检查骨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骨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青枝骨折。

(三)恢复期

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血清钙、磷浓度、钙磷乘积也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开始下降,约4~6周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骺异常明显改善。

(四)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四、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和控制病情活动,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活动期合理喂养,多晒太阳。

给予维生素D制剂,口服法:每日50~μg(~IU),视临床和X线检查情况,4周后改预防量,每日IU。

注射法:用于重症和合并肺炎、腹泻、急性传染病以及无法口服者,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D万~30万IU,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

3个月以内小婴儿或有手足搐搦症病史的婴儿,在肌内注射维生素D前2~3日至注射后2~3周,口服钙剂,防止低钙抽搐。

2.恢复期

在夏季多晒太阳,冬季每日给予预防量口服。

3.后遗症期

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者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矫正。严重骨骼畸形者需外科手术矫治。

五、护理措施

1.定期户外活动

指导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活动时间由短到长,从数分钟增加至1小时以上。

夏季气温太高,应避免太阳直射,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多暴露皮肤。

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2.补充维生素D

(1)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给予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肝、蛋、蘑菇等。

(2)遵医嘱给予维生素D制剂,注意维生素D过量的中毒表现,如遇过量立即停服维生素D。

3.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避免过早、过久地坐、站、走以防发生骨骼畸形。

严重佝偻病患儿肋骨、长骨易发生后骨折,护理操作时应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

4.加强体格锻炼

对已有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如遗留胸廓畸形,可做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施行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以增加肌张力,矫正畸形。对于行外科手术矫治者,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矫形器具。

5.预防感染

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

6.健康教育

①给孕妇及患儿家长讲述有关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宣传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IU;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②以示范和指导练习的方式讲授户外活动、日光浴、服维生素D及按摩肌肉矫正畸形的方法。

[预防]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

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日,至2岁。夏季户外活动多。(考题如果没有说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时按足月儿的标准为主。)

佝偻病必考点总结:

①病因-日照不足

②发病机制-甲状旁腺代偿亢进

③症状与体征:早期、极期

④诊断

⑤预防

                

转载注明  http://www.qlsdo.com/lczl/894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维生素D缺乏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