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谢检测新项目系列介绍二重视维生素
维生素D(Vit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前体,主要由皮肤经光照后产生。维生素D本身无生物活性,必须在肝脏和肾脏经过两步连续的羟基化过程成为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肌肉软弱,诱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患有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健康问题。据统计,全世界近2亿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60-70岁女性人群中接近1/3为骨质疏松患者,在8岁及以上女性中,该比例高达2/3。因此,检验科呼吁内分泌科、骨科、妇产科等医生重视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现象,通过合适的维生素D临床检测方法,定期监测、及时诊断、优化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维生素D
VitD
儿童期维生素D的严重缺乏将导致骨骼畸形,即佝偻病。轻度缺乏将导致食物钙的利用效率下降。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肌肉乏力;对于中老年人,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的影响还造成跌倒风险。维生素D缺乏是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常见病因。提高PTH含量,特别是提高缺乏维生素D的老年人的甲状旁腺激素含量会导致骨软化症、骨转化增高、骨量降低,并有骨折的危险。1,25-羟基维生素D含量低还与骨密度低有关。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检测结果有助于判定骨代谢。
一.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肿瘤,乳儿肝炎,肾脏疾病等。
2.升高见于维生素D中毒症(ng/ml)等。
二.标本采集
血清样本须用标准试管或有分离胶的真空管收集。
三.实验方法
竞争法。
四.参考范围
对于一般性健康来说,理想的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30ng/mL(≥75nmol/L)。同时也应考虑到性别、年龄、季节、地理纬度和人种不同而产生的维生素D水平差异。
五.注意事项与干扰因素
样本出现明显溶血时会造成干扰。血红蛋白浓度2g/dL(1.24mmol/L)时会使检测结果偏高。测定结果不受黄疸(胆红素μmol/L或66mg/dL)、脂血(脂肪乳剂mg/dL)和生物素(nmol/L或70ng/mL)的影响。对于接受高剂量生物素治疗的患者(5mg/天),必须在末次生物素治疗8小时后采集样本。体外对18种常用药物和5种特殊治疗药物进行试验未发现会影响检测结果。少数病例中极高浓度的分析物特异性抗体、链霉亲合素或钌抗体会影响检测结果。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出汗多就是体虚缺钙宝宝有可能就是热
- 下一篇文章: 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的满分攻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