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李克强总理的一封信推广黄帝内经强
亲爱的朋友们,这是我们中医艾灸养生保健群群友“燕-广州”写的一封给总理的信。如果您对养生有兴趣,欢迎加入我们,共同学习,一起交流。
中医艾灸养生保健群
尊敬的李总理:
您好!
前几日看到报道,我国的医保入不敷出,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人民对医疗服务越来越不满。
而身边因病致贫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虽然只是一介小小市民,但是,我却知道从正确的饮食,正确生活方式着手可以改变这个现象。
目前媒体广泛宣传的错误观念
首先,我先来说一下错误的观念吧,现在各大媒体宣传如下:
1.每天喝八杯水健康;
2.在健身房运动健康;
3.吃牛奶补钙;
4.吃水果是补充维生素;
5.喝酸奶补充益生茵调理肠胃;等等诸如此类的宣传,再加上而且现代人熬夜,不分时节的健身,现代的人病痛越来越多,以至于医保入不敷出,医生对许多疾病除了开药却并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严重?
我想说,这些宣传是非常严重的误导!我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在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正确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够防病甚至治病。
食疗治好孩子的哮喘
回忆起8年前,我的孩子因从小腹泻,感冒,发烧,最后演变成哮喘,孩子从出生到5岁我的内心从未绽放出笑容,那段时间,我辞去工作全职带她,而我先生一个月元左右的收入,要支付房贷元左右,每个月孩子的医疗费达到-元,那几年,我没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全家不敢出去旅游,甚至不敢消费,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孩子要看病。每个月发烧后打吊针,然后又看中医,即使这样,孩子的身体依然不好。不爱吃饭,睡觉不踏实,最后还导致哮喘。我自问,非常用心地带孩子,这是为什么?
一筹莫展之际,我决定,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从此,我自已买来书籍,走上了研究食疗,养生,中医之路。刚开始我仅仅是买来了饮食方面的书籍,把饭菜做得可口,但是没能解决孩子不爱吃饭的问题,孩子的身体也没有见好转。于是,我又开始买来各类中医书籍,可是很多看不懂,用中药又不敢下手。再后来,还买来一些育婴方面的书籍,有一些偏方我用过,效果不明显。
最后,有广州日报看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这本书的摘要,才知道用饮食可以解决许多日常的小毛病,马上买来这本书,从此,我走上了研究食疗的路程。这样,孩子一边用着西药,我一边食疗,慢慢地把药减了,这期间感冒发烧咳嗽又发生过几次,都是用食疗和按摩的方法治愈的,仅仅花了半年的时间,医院检查,孩子的哮喘已经彻底治愈了。从此,我用心地照料孩子,在饮食上,生活作息安排合理,孩子的体质也有了质的飞跃,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阳光女孩,无论学业,生活,性格方面倍让我们欣慰!
《黄帝内经》提倡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防病治病的
看过几十本食疗的书籍后,听人介绍听了《黄帝内经》的讲解,才发现原来这些食疗的书籍当中许多的原理是来自于内经的,只是现在的书籍更加通俗化,让我们学习白话文的人更加容易理解。这时,我对《黄帝内经》又产生了兴趣,听了好多遍,又开始学习中医知识。我又开始寻找老师,后来,我在中医艾灸养生保健群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养生之友,在这里,一位久病成医的群主带着一群为了健康走在一起的群友,一起研究养生食疗,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我自己腹痛15年,医生说盆腔炎,附件炎,盆腔淤血症,到最后我甚至不知道病名和病因。西医看了3-4年,每月花费-元,可是没有一点效果,又转战中医,每个月中药费元,还不包括挂号费50元以及其他理疗费,之后做针炙每次又是元,这样折腾了7-8年,没有好转,花费了大医院,实在是无奈。加上用食疗治愈了孩子的哮喘后,更加对食疗养生寄予厚望,于是也走上了养生之路,改变饮食结构,早点睡觉,艾灸加拔罐,再经过群主的远程指导,仅仅8个月就基本好了,现在偶尔还会有一点点不适,调理一下也很快好转,应该再坚持半年一年的就可以完全恢复了。
群里一位45岁的大姐,在医院治疗腹泻,花费大半生的积蓄7万多元,检查费3万多元,却查不到病因,从斤瘦到74斤,可是还没能治愈,还天天水果酸奶不断。后来经人介绍到群里学习养生,戒水果酸奶,改变食物的种类,食用焦米汤水,艾灸培补元气,15天就止住了腹泻,人也长胖了6斤。现在她还要调理之中,因为之前的病让她大伤元气。
中医的药食同源引申出的养生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简单的白粥,米汤水,姜汤,少吃水果,改变生活习惯,治好了我孩子的哮喘;
几碗生姜红糖水,治好了我的痛风;
几片生姜,泡脚就让发烧离我远走;
坚持艾灸,拍打,拔罐治好了我15年的盆腔淤血症;
几片醋浸姜,治好了我丈夫的发烧;
坚持注意饮食,泡脚治好了我丈夫的肝胆管结石;
切碎的生姜和鸡蛋一起炒,治好了菜市场卖菜老板娘的几个月咳嗽;
仅仅让一位钟点工阿姨注意不要光脚踩在地板上,注意腿部的保暖就让她每年发作的腰痛没再发作过……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可是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没人相信?
《黄帝内经》是造福中华民族健康的宝贵遗产
膳食构成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处于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由于缺乏营养知识,把“吃好”和“好吃”等同起来,丢掉了传统饮食习惯,盲目崇尚西餐,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及高糖类食物。结果出现了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的大会师。那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其实,保持我们传统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帮你远离疾病。
《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中医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于胃肠,日久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就不能化生,就会产生疾病。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
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滞“消渴病”的发生。《内经》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味太过会因糖及淀粉摄入过多而导致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咸味太过会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
我的建议:大力普及《黄帝内经》饮食和生活方式
中国有句俗话:为人子女者,不懂医者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医者为不慈!古时的人大多懂一点医术,中医最基础的经络学,药食同源就能够让许多疾病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也能让疾病不再复发,全民保健,全民养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啊!虽然我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是我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和周围的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生活,饮食方式,可是,我的力量是多么的微弱呀,建议国家把《黄帝内经》纳入小学课程并大力推广《黄帝内经》的饮食、生活方式,这样子会大大降低人们生病的可能性,并且减少因病致穷的机率,同时会大大降低国家医保的支出。
一个国家的富强,需要各方面的因素,但是,人是构这个因素最重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真正强大的因素啊!
顺祝您健康!
此致
敬礼!
燕
年1月15日于广州
中医艾灸养生保健群淘宝店铺:
- 上一篇文章: 喝酒时千万别吃这些菜,等于玩火上身
- 下一篇文章: 男人真的会精尽人忙是一句谣言,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