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卒中后抑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作者:汪俊英DavidBurns胡文立王姝梅王云霄赵越
文章来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34(06)
摘要1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2方法
对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后2~4周的患者进行抑郁的测量,采用的测量工具为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贝克抑郁量表及伯恩斯抑郁量表。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无抑郁组、抑郁症状组、轻度抑郁障碍组及重性抑郁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脑卒中重性抑郁患者的25(OH)D浓度的临界值。
3结果
入选患者血清25(OH)D浓度为(23.0±1.6)nmol/L,无抑郁组为(25.0±1.7)nmol/L,抑郁症状组为(23.7±1.6)nmol/L,轻度抑郁障碍组为(22.4±1.5)nmol/L,重性抑郁组为(16.3±1.5)nmol/L,重度抑郁组与轻度抑郁障碍组、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抑郁症组、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贝克量表与伯恩斯量表的分数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0.25,均P0.01);ROC分析提示脑卒中重性抑郁25(OH)D临界值为21.6nmol/L。
4结论
血清25(OH)D浓度与脑卒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重性抑郁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降低。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心理疾病,约有33%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有抑郁症状[1]。卒中后抑郁对认知、神经功能康复存在不良影响[2,3]。而抑郁症状的改善会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4,5]。
因此,了解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对于预防卒中后抑郁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认为胆碱能、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与抑郁有相关性[6,7,8]。研究结果显示,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可使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变化[9,10]。
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表明,血清25(OH)D浓度的下降与抑郁的发生相关并于现患抑郁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11]。但有关25(OH)D浓度与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25(OH)D浓度水平的相关性。
对象和方法1对象年10月至年2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例纳入本研究。年龄60~86岁,平均(67.3±7.2)岁;其中男性例,女性68例。
入组标准:
(1)急性脑梗死发病2周至1个月;
(2)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测量明确无痴呆;
(3)年龄60岁以上。
排除标准:
(1)既往有抑郁病史或其他精神病史;
(2)患者未诉既往有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史,但经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测量存在抑郁或精神疾病史;
(3)严重失语,不能配合心理测量;
(4)血清肌酐值μmol/L;
(5)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完成心理测量。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经通过此项研究,入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方法1.诊断和分组:
符合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脑梗死发病后第2~4周进行抑郁的测量。抑郁测量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和贝克抑郁量表和伯恩斯抑郁量表。DSM-Ⅳ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对患者进行测评,贝克量表和伯恩斯量表均为自测量表,简单指导后,由患者自评。两个自测量表同时向患者发放,前后顺序为随机产生。
基于此3个工具的测量,患者被分为重性抑郁组(32例)、轻度抑郁障碍组(19例)、抑郁症状组(61例)和无抑郁组(例)。
2.实验室检查:
心理测量的第2天,对患者进行血清25(OH)D的检测。使用罗氏公司试剂盒,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C)。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25(OH)D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多组样本间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抑郁程度应用Student-Newman-Keuls(SNK)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应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对血清25(OH)D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OH)D进行临床诊断的价值。
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重性抑郁组、轻度抑郁障碍组、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血压、血糖、血脂、脑梗死的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血清25(OH)D浓度与卒中后抑郁程度的相关分析总体人群血清25(OH)D浓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总体人群血清25(OH)D为(23.0±1.6)nmol/L,其中无抑郁组为(25.0±1.7)nmol/L,抑郁症状组为(23.7±1.6)nmol/L,轻度抑郁障碍组为(22.4±1.5)nmol/L,重性抑郁组为(16.3±1.5)n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4,P0.01);
重度抑郁组与轻度抑郁障碍组、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抑郁症组、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贝克量表与伯恩斯量表的分数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0.25,均P0.01)。
3血清25(OH)D浓度与卒中后抑郁的临界值分析由血清25(OH)D与抑郁程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轻度抑郁组、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其合并为非重性抑郁组。经ROC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该指标对抑郁的评估有临床指导意义(Z=5.77,P0.01),临界值为21.6nmol/L(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57.5%)。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浓度低于健康者,脑卒中后重性抑郁患者的血清25(OH)D的浓度明显下降,脑卒中后重性抑郁患者血清25(OH)D临界值为21.6nmol/L。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欧美国家,其中北京地区25(OH)D的水平为29.3~35.8nmol/L[12]。本研究中,脑卒中患者血清25(OH)D的水平亦偏低,考虑可能与本研究主要在秋冬季进行,紫外线照射强度弱;患者住院期间,由于神经功能缺损,户外活动减少等因素相关。
研究结果提示,体内维生素D3增加可导致脑内胆碱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增加[10,11]。大量研究结果已显示,胆碱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减少与抑郁的发生相关[6,7,8]。所以,维生素D的下降可能通过导致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减少而造成抑郁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脑卒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其中重性抑郁组的25(OH)D水平低于其他3组。在一项大型队列研究中,血清25(OH)D的缺乏与抑郁的程度具有相关性,维生素D水平低则抑郁程度重[11],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国外一个纵向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中维生素D水平低与将来发生抑郁有相关性,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将来发生抑郁[12]。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卒中时25(OH)D水平与6个月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呈负相关[13]。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尚不能对维生素D水平与卒中后抑郁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做出分析。
卒中后重性抑郁血清25(OH)D临界值为21.6nmol/L,目前尚未找到其他关于脑卒后重性抑郁血清25(OH)D临界值的相关文献。对此,可以进一步做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对于血清25(OH)D低于21.6nmol/L的患者,则应注意进行抑郁相关的检测,并积极给予维生素D的补充。
本研究的患者均为卒中急性期患者,这为早期发现并预防卒中后抑郁提供了依据。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轻度抑郁障碍组和重性抑郁组的样本量较小。另外,入组患者均来自北京,应进一步做多中心研究来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卒中25(OH)D水平与6个月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呈负相关[13]。然而,此研究在患者卒中入院后24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作为基线,并在6个月后使用DSM-Ⅳ对患者的是否存在抑郁进行检测,但入院时未使用DSM-Ⅳ对患者进行既往和现患抑郁的检测。
故今后应进一步进行维生素D与卒中后抑郁的纵向研究来支持此结论。另外,应进一步研究是否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及治疗卒中后抑郁对于维生素D低于21.6nmol/L的患者积极补充维生素D是否更有意义。如果以上论点可被证实,则补充维生素D来预防及治疗卒中后抑郁将是一项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年创刊,现为月刊。本刊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注重理论和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反映我国老年医学临床与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老年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老年医疗及其学术架起快捷、高效的桥梁。本刊栏目丰富、刊出时滞短。目前本刊主要的栏目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调查研究、述评、专家论坛、专题笔谈、指南或
或共识、论著摘要、综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病例报告、经验交流、国外学术动态、会议纪要、消息等。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产品升级唯一添加25羟基维生素D3
- 下一篇文章: 投产丨海能25羟基维生素D3生产线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