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备孕的准妈妈看过来丨10招助你快速受

时间:2017-4-23来源:临床表现 作者:佚名 点击:

??友情提醒??:我院   孕期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而母子合体的这十个月,更是会让初为人母的心分外柔情似水、幸福缠绵。

  但是备孕期却往往会让女人患得患失,那种心情与体会也是欲诉不能。

  其实,备孕成功与否,与心情有很大的关系,欲速则不达,往往过分的紧张与小心会成为备孕成功的绊脚石。

女性备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摄取营养良好的饮食;生活规律化,起床、睡觉、运动、工作,最好做到规律而内容丰富;充足的睡眠;愉快的心情;多吃鱼虾、山药,有补肾、调理先天精气的作用。

  女性备孕需要暖宫、温经、辟秽,从而调节子宫温度和清洁度,便于受精卵安全着床发育。

  专家表示,想要快速怀孕,就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调养好身体,科学孕育。

那么接下来看看

10个超有效的受孕小妙招吧

吃吃喝喝,自然孕育

  男性体内锌缺乏,会导致睾丸激素分泌过低。减少精子数量,所以男性应该多食富含锌的食物,一般蔬菜、水果、粮食谷物均含有锌。

  钙和维生素D也能够帮助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所以请多喝牛奶吧!

  而女性则可以经常喝清茶。研究表明,女性每天喝半杯清茶,怀孕的几率会提升7倍。

清洁健康,孕育生活

  拒绝酒精:含有酒精的饮料或是一些碳酸饮料,如米酒、甜酒、可乐等,极易引起染色体畸变,导致胎儿畸形;

  拒绝香烟(甚至是二手烟):烟草中有20多种有害成分可以致使染色体和基因发生变化,有些有害诱变物质会导致精子数量下降,甚至阳痿;

  拒绝过度锻炼:女性脂肪过低会造成排卵停止或症状明显的闭经,严重的会导致女性失去怀孕能力。所以坚持经常体育锻炼是好事,但不能过度哦!

保持清爽,轻松穿着

  男性精子数量会因为过热的睾丸而迅速降低,所以建议男性穿透气性短裤,宽松的外裤,尽量避免洗澡水过热,减少桑拿次数。

  不要经常骑自行车,或者进行一些激烈的体育运动。

轻松计算,快乐排卵

  你可能听说很多可以帮助怀孕的药物,但是在选择之前,一定要慎重咨询医生。其实,想生宝宝,最关键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准确掌握排卵周期。

  孕育就像一场数字游戏:来月经之前的14天开始排卵,如果你的生理周期长度为24-30天,那么你的排卵期大约在第10-16天之间。

  一个卵子一般只能存活12-24小时,所以排卵后行房往往太晚了,达不到受孕的目的。

  精子存活时间长达72小时,在排卵之前每3天同房一次比较容易受孕。

巧用机器,准备把握

  排卵预测器是提升受孕机会的好帮手,它会迅速而准确地检测到尿液中黄体荷尔蒙是否增加(LH高峰),这种状况常常发生在排卵之前的24-36个小时。

  在发现LH高峰之后的3-6小时之内行房,最容易达到受孕的目的。

孕前保健,扫除烦恼

  预约孕前体检,医生会对你的家族史进行了解,确定没有遗传疾病,保证胎儿的健康成长;医生会对你近期的避孕方法进行指导。

  专家建议,想要生宝宝的女性,至少要提前三个月停止服用避孕药,这样,生理周期才能回复正常,才能更好地计算出受孕时间。

准确计算,抓住时机

  专家建议在排卵期间,最好1—2天同房一次。

  男性睾丸激素分泌和精子活动在清晨尤其活跃,而且清晨是夫妻双方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所以更容易受孕。抓住时机,不要错过哦!

恰当姿势,助你受孕

  夫妻不仅要有性生活,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姿势。研究表明,男上女下式可以使精子更加深入到子宫内部。

  同样,如果女性有性高潮,频繁的收缩也会将精子带入子宫。千万不要使用人工润滑剂、甘油,甚至口水,这样有可能会杀死精子。

二人世界,放松享受

  当你想怀孕的时候,急迫的情绪往往会占据你整个大脑,失去了做爱的浪漫感觉。

  其实,过于紧张的情绪反而会扰乱女性正常的排卵周期,打消你的性冲动,甚至影响到男性的睾丸激素分泌,导致精子数量下降。

  如果想让你的受孕过程充满浪漫,终身难忘,那就放轻松,尽情地享受吧!

循序渐进,寻求帮助

  怀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的时候也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

  专家建议,如果在各方面准备都很充分的情况下,3—6个月还未见受孕,那么夫妇二人就要进行初步的检测,根据你的病史、年龄和性格,寻找一些医疗上的帮助。

可能感兴趣:

备孕丨二胎放开,你在孕前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备孕中?先来测测你的卵子是否健康吧!

大龄女性备孕要注意什么?

备孕期间,男女饮食需谨慎

备孕误区知多少?这么干可真怀不上啊!









































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转载注明  http://www.qlsdo.com/lcbx/395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维生素D缺乏症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