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与钙有关的骨病多半与它有关
维生素D,也叫做阳光维生素,为什么?因为阳光照射人们的皮肤可以合成维生素D。“我阳光我健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维生素D又称为抗佝偻病的维生素或者抗佝偻病因子。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内源性的,人体合成的,指的是皮肤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下,使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变成为维生素D3。另一个是通过食物直接吃进来的,比如在肝脏里或者在鱼子里边就含有维生素D。
一、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液钙和磷的稳定。当血液中含钙偏低时,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并且促进破骨细胞使骨骼的钙释放到血液里,使血钙升高。在肾脏能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当血液中含钙偏高时,降钙素分泌增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钙水平。
2、发挥激素样作用参与体内免疫调节。随着更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能诱导巨噬细胞混合和分化。也可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Ⅱ的产生,说明维生素D的这种激素作用可能参与体内免疫调节。此种作用已经成功地被用于治疗银屑病及其他皮肤病。
二、维生素D缺乏与过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缺乏。
日光照射不足或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都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北方的天气非常冷,在冬天里小孩子没办法进行日光照射。这两个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的主要原因。其表现跟钙缺乏的表现是一样的。在儿童期表现为佝偻病,成年人则是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等这些临床表现。
1、儿童佝偻病。婴幼儿维生素D的缺乏是导致佝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骨骼不能正常钙化,变软,易弯曲,畸形(方头、鸡胸、漏斗胸、“X”型腿),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2、骨质软化症。骨软化症易发于成人,特别是妊娠、哺乳的妇女和老年人。骨软化的主要症状是身高降低,经常腰痛,腿部不定位的时好时坏的疼痛,常在活动时加剧;行走困难全身性骨压痛或摇摆步态及伴有肢体近端肌痛。
3、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为骨密度降低、骨骼的微观结构破坏,包括易脆性和骨折风险增加等。骨骼易脆性的增加与年龄有关,与骨骼吸收的分解代谢增加有关,使骨骼强度和骨密度降低。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和钙摄入量低是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过量
维生素D摄入过多可引起中毒。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头痛、口渴、多尿、发热;皮肤瘙痒、肌肉乏力、关节疼痛等。中、重度中毒的表现为:由于钙可在软组织内(如心脏、血管、肾小管等)沉积,以至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增加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并可导致肾衰竭等。
通常人体自身合成和膳食来源不会导致维生素D过量。特别提醒,鱼肝油胶囊是药品,不可随便补充,需遵医嘱服用。
三、营养状况评价
维生素D在血浆中主要以25-(OH)-VitD3的形式存在,其正常值为25~nmol/L。血浆中25-(OH)-VitD3的半衰期是3周,因此它可特异地反映人体几周到几个月内维生素D的贮存情况。
四、维生素D的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D在小肠被吸收后,加入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在肝脏经25-羟化酶催化转变为25-(OH)-VitD3。25-(OH)-ViD3在肾脏经1a-羟化酶的作用生成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VitD3。25-(OH)-VitD3是维生素D在肝内贮存及血液运输的形式,在肝内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排入肠道。人体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循相同的活化过程活化。五、参考摄入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18~49岁成人居民维生素D的RNI为10μg/D,UL为50μg/D。其他人群维生素D的参考摄入量见下表。维生素D的计量单位也可用IU表示,与μg的换算关系为:1μg维生素D3=40IU维生素D。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μg/d)(微克/天)
六、食物来源
维生素D的来源,一个是内源性的,另一个是外源性。通过皮肤晒太阳而获得的是内源性的。外源性的是来自于食物。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人体自身皮肤合成。经常晒太阳是人体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3的最好来源,如婴儿暴露面部和前臂,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可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等均是维生素D良好的食物来源。鱼肝油是维生素D的丰富来源,含量高达IU/I00g,作为婴幼儿维生素D的补充剂,在防治佝偻病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瘦肉、奶含量较少,故许多国家在鲜奶和婴儿配方食品中强化维生素D。如果婴幼儿吃的是这种配方奶粉,那么在奶粉已经强化了维生素D,是不需要另外添加维生素D的。
植物类食物不含维生素D。
常见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μg(IU)/g可食部]
- 上一篇文章: 约半数人缺这种维生素疲劳骨疼心情抑
- 下一篇文章: 一半国人维生素D都不够3个办法高效补充